首页 本馆概况 党建专栏 活动开展 非遗专栏 艺术欣赏 网上培训 网上展厅 视频影像 请您留言
· “樱桃之乡 活力水泉”2025..
· 2025年“百团汇演”暨山东省..
· 枣庄市文化馆2025年秋季公益..
· 铭记历史,诵怀英贤!枣庄市文化..
· 我市农民画作品成功入选首届‘农..
· 乞巧传情 非遗焕新 | 非遗魅..
· 铭记历史·榴香筑梦——书画大讲堂
  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-> 非遗专栏->  

枣庄: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新韵

发布时间:2025/8/12 19:39:50  浏览次数:21   

枣庄: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新韵
          
   
鼓点激昂里藏着运河漕运的记忆,彩渔灯影中映着两岸民俗的温度。

近日,台儿庄古城的上空被运河船工号子的雄浑、渔灯秧歌的灵动、鲁南花鼓的热烈点亮。这场非遗与舞蹈艺术的跨界融合展演,不仅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到枣庄非遗的独特肌理,更成为"非遗进景区"与活态传承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。群舞《运河号子》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,台儿庄古城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"天然舞台"。在这里,运河船工号子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音频标本,而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张力,重现纤夫与湍流搏斗的生命回响;渔灯秧歌跳出了民俗画册的静态模样,小舞者手持彩渔灯踩着传统打击乐穿梭跳跃,让运河沿岸丰收的期盼在光影中流转;鲁南花鼓则以多变的队形与蓬勃的肢体语言,将鲁南大地的生命力凝于舞台方寸。三大枣庄非遗项目在此集中展演,既守住了原生形态的"筋骨"——保留着劳动节奏、灯舞韵味等核心技艺,又赋予了情感叙事的"血肉"——通过舞蹈语言让历史记忆可触可感,完美诠释了 "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离根" 的活态传承理念。

群舞《渔灯秧歌》这三项枣庄非遗的活态传承,离不开"从田野到舞台"的薪火接续。省级非遗"鲁南花鼓"传承人龙雪梅深知,活态传承的关键在"活"——既要扎根传统土壤,更要注入新生力量。数年间,她踏遍运河沿岸村落,走访耆老、记录濒临散落的旋律步伐,将运河船工号子的劳动韵律、渔灯秧歌的灯舞精髓与鲁南花鼓融合,凝练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 "非遗舞蹈" 教学体系。"这些非遗是先辈的生活智慧,要让它们在孩子们身上'动'起来。"龙雪梅的坚持,让非遗从田野里的老技艺,变成了艺术校园里的必修课,更通过景区展演,让青少年的舞姿成为活态传承的新载体。
群舞《鲁南花鼓》从排练厅到大舞台,非遗完成了"活态传承"的闭环。《鲁南花鼓》以队形变换与肢体张力,将运河漕运的历史记忆与劳动精神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语言;《运河号子》中,稚嫩而有力的身躯模拟千帆竞发,让漕运历史在少年演绎中焕发新光;《渔灯秧歌》的诙谐灵动里,藏着民俗文化代际传递的温度。这种传承模式,让非遗不再是文化馆里的静态标本,而是通过景区的创造性转化,成为吸引游客、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。

当运河船工号子的余音在古城街巷回荡,当彩渔灯的光影与游客的笑脸相映,当鲁南花鼓的铿锵鼓点在青砖黛瓦间跃动,枣庄非遗正以"进景区"的活态实践,让历史照进现实,让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持续流淌。这不仅是对地方传统的致敬,更是齐鲁大地精神史诗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。


 版权所有:枣庄市文化馆 电话:0632-8799717  地址:枣庄市薛城区民生路与永兴路交叉口枣庄文化中心  鲁ICP备2021028179号-1技术支持:前沿科技